距離2020年高考只剩下不到一周的時間;據悉今年參考人數將達到1071萬,再創新高。
這也是今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群體性活動,因此顯得特別引人注目。
其實,要想贏得這樣一場重要考試的“順利”和“勝利”,除了要有雜實的文化知識基礎,也需要優秀的應試心態。
好的心理素質能幫助考生正常甚至超常發揮,而較弱的心理素質,卻很可能影響考試水準。
如何增強考生的心理素質,使他們能從容應試,歷來就是老師和家長們關心的問題;也有許多調查和統計數據表明,學習音樂,對孩子的情緒有著很好的穩定作用。
事實上,只要細心對比歷年來數據,就會發現,很多高考狀元本身就一直是學音樂的,他們(她們)都熟練掌握著至少一門樂器,并長期與之相伴。
2019年安徽高考放榜日跪地謝母的狀元王恒杰,一直堅持鋼琴學習
還記得前些年夏天那一個個刷爆朋友圈的那些高考學霸們嗎?
重慶南開中學的劉昶,以語文130分、數學149分、外語149分、綜合286分,總分714分的優異成績,拿下2019年高考重慶理科狀元。
這樣一個學霸,即使在高考前,仍堅持著每日練琴的好習慣。
即使在高三最忙的時候,彈鋼琴也是他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他說:“每天中午睡覺起來,會堅持彈半個小時,這是對學習的一種放松。”
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劉智昕, 高考總分:721分,愛好廣泛,喜歡彈鋼琴,“每天不聽音樂就難受?!?/span>
北京市文科狀元蔡雨玹,高考總分:699分,自五歲起就習琴,目前已通過中央音樂學院鋼琴九級考試,“一有時間就會彈琴,這也是我放松的方式吧。”
浙江高考理科狀元張振宇,高考總分:749分,愛好音樂、足球、學習鋼琴多年。
安徽省文科狀元趙昕玥,高考總分:689分,鋼琴八級水平。在課余時間喜歡彈鋼琴。
貴州省高考文科狀元林中文,高考總分:704分,鋼琴十級。
還有很多,不勝枚舉。
在我們國家,文化課程的學習一直被擺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以致當家長們感覺到孩子的文化課業漸趨繁重時,往往會放棄樂器的學習。
學習樂器真的會影響學習嗎?
相信當你看到這里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在孩子整個學習階段,最為緊張和忙碌的也就是高考前的這一年了;無數的試題和練習,每月甚至每周模擬考試,有許多學校甚至會在每次模擬考試后進行全年級排名、按成績重新分班。
但是這些真正的學霸們,即使是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狀態中,依然堅持每天與音樂為伴;相信這并非巧合,而確實是他們在音樂中獲益良多。
或者高考本身最艱難的地方并非試題的難度,而是應試者是否有足夠飽滿的狀態和優秀的心態去面對;或者本來就是每天練琴能有助于他們調整心緒更加專注地學習、提高學習效力!
其實對這一點,我也是深有體會的。當看書覺得晦澀時,也經常會坐到古箏前,手指觸碰琴弦,讓自己有些緊繃的神經暫時從那些專業名詞和冗長的論述中抽離出來,聆聽音符流淌,感受一個個舒緩的畫面隨著旋律在腦海中慢慢呈現。
而往往這個時候會發生神奇的事情:不知覺間剛才那些讓我困擾的東西忽然變得清晰簡明。
我想,這就是音樂的魅力,這也是一個人擁有興趣愛好、特長的意義。它有時看起來會毫無用處,有時甚至會被認為影響主業。
但當你真心對待,并用心澆灌,有一天它總會給予你回報和驚喜。
其實,科學研究早已證明:如果在一段時間之內用腦過度的話,可能會導致心力憔悴,精神思想不集中,甚至神經衰弱等狀況;這個時候只有及時調整,才能恢復大腦的效能。而練琴就是最好的調整方式之一。
那些認為學習樂器會影響孩子學習的人們,可能也會認為其它所有一切文化學習之外的活動都會影響學習,那么他們就很可能自己關閉了孩子將來學習路上更深遠的通道。
而那才是最令人惋惜的。